代言人收割机:Prada
当都教授的眼泪真的Prada、Prada往下掉时,中国网友终于发现:这个意大利奢侈品牌的亚太区代言人名单,简直是内娱塌房明星的封神榜。
从柯某东吸D到吴亦凡入狱,从郑某爽代D到李某峰嫖C,Prada用十年时间证明——他们选代言人的精准度,堪比股市反向指标。
金某贤的塌房,不过是Prada代言人收割机的最新战果。
2024年12月19日,Prada毫无征兆官宣金某贤为全球代言人,三个月后却因与未成年艺人交往丑闻紧急解约。
这场闪电合作背后,是Prada亚太区代言人第五次暴雷——从2014年柯某东吸毒算起,已有7位代言人在合约期内社会性死亡,最短合作仅8天,网友戏称Prada法务部靠违约金发年终奖。
更魔幻的是,每次解约都伴随着Prada股价的蹦极表演。
郑某爽事件让股价单日暴跌2.3%,金某贤丑闻曝光后,港股五个交易日蒸发11.2%。
但财报数据却显示,Prada集团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7%,中国市场贡献超30%。
这种骂声越大,销量越好的吊诡现象,让人不禁怀疑:Prada是不是在暗中经营塌房经济学?
在塌房宇宙的缔造者Prada眼中,代言人或许早已沦为流量耗材。
2020年同时签约裴某泫和朴某烈,结果前者被曝职场霸凌,后者深陷约P门;2023年押注蔡某坤,结果遭遇私生子风波。
每次危机公关都精准踩在法律红线与道德底线之间,既切割关系又不彻底否定,让品牌始终保持话题热度。
这种策略的代价,是品牌形象的持续贬值。
当Prada代言人必塌房成为网络热梗,年轻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。
小红书数据显示,2025年Q1Prada搜索量同比下降42%,避雷指南笔记数量激增300%。
某时尚博主的吐槽堪称经典:背Prada出门就像戴着塌房预警器,生怕别人不知道我追过劣迹艺人。
奢侈品代言的本质,是用明星光环为品牌镀金。
但在社交媒体时代,这种模式正在失效。
Z世代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本身,而非代言人光环。
Prada近年推出的云朵包Cleo手袋等爆款,都与代言人无关。
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品牌一边频繁解约,一边业绩逆势增长,奢侈品的核心竞争力,终究在设计而非人设。
当Prada又双叒叕喜提热搜时,网友的关注点早已从谁塌房变成这次能拿多少违约金。
这种荒诞的舆论转向,折射出奢侈品行业的集体焦虑: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品牌究竟该靠什么赢得消费者?
或许正如网友所言:建议Prada改名叫塌房保险公司,反正赚的比亏的多。
▲点击上方名片,关注+星标,好文不迷路
欢迎点亮右下角“赞”和“在看”,分享给更多人
【世间因点赞或许会更美好】
